分享
首页 销售网 头条 品牌 查看内容

国内化妆品如何跳出“死循环”

发表于 2012-6-11 18:12
907 0
摘要: 2011年,化妆品市场突然传出丁家宜为科蒂收购的消息,一时间,市场顿时又是一片惊呼,“国内日化市场已经全部沦陷”! 从经营的角度看,在远大于现今收益的橄榄枝诱惑和面对生死未卜的未来之间,大多数企业选择了前者 ...

2011年,化妆品市场突然传出丁家宜为科蒂收购的消息,一时间,市场顿时又是一片惊呼,“国内日化市场已经全部沦陷”!

从经营的角度看,在远大于现今收益的橄榄枝诱惑和面对生死未卜的未来之间,大多数企业选择了前者。这对于企业的经营而言策略是正确的,也确保股东的收益,但对于品牌自身而言是失败的。

  

溢价太低,缺乏发展底气

在国内市场,在消费者不知情的前提下,一个产品的好坏首先源自于对其价格的判断和分析,正如俗语说的“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的。而这价格能否长久支撑得住,则完全看这个产品的使用功效,和消费者对这个产品体验后的心理感受。

但是,从国内市化妆品的市场价格看,普遍定价不高,大部分价格模式都是基于“产品成本+费用+微薄利润”的定价模式。而国内大部分日化企业在创业之初,要不就是OEM代工起家,要不就是小作坊,急于扩张和迫于生存压力的心理使得企业的整个战略思维模式锁定在“薄利多销”的基调之上。在薄利多销的背景前提是产品要快速流动,一旦市场进入竞争白炽化阶段,产品在市场中形成挤压,流动缓慢,那么薄利多销的优势就彻底丧失,更不用谈产品研发投入了。

 

市场沉底,无法突破一线认知

从销售状况看,国内日化的主力战场大都分布在广阔的三四级市场,而国外品牌的主力战场则分布在一二级市场。

尽管有不少化妆品厂商采用独自筹建渠道的模式,通过院线、前店后厂、加盟专卖等方式在运作,也初具规模,势头比较看好,但总体来看,销售大部头份额还是来源于三四级市场。中国的日化产品,只要不进入一二级市场销售,永远都是二线甚至三线四线产品,成不了主流。不是主流的产品,永远和时尚与潮流没有任何关系。

同样的洗发水,一瓶欧莱雅去屑洗发水在一二线市场零售价100元以上,消费者趋之若鹜,相对于国内的拉芳、蒂花之秀、好迪等产品大都分布于三四级市场,零售价在20-40不等,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国内化妆品广告,往往不是给消费者打的

我们说了,定位三四线就必须要求一个广泛的分销物流网络。但怎么招募到这样一个分销物流网络?只有先靠广告拉动。因此多数国产化妆品广告都是给经销商看的,不是给消费者看的,其创意流程和制作过程都充满了草率的老总拍板和严重的销售导向,无法触及消费者的灵魂需求。同时投放上也不是持续性的(需要高投入)或脉冲性的(需要细规划),而是单峰式的一次爆发性传播,最后往往投放在招商前夕的一到三个月的时间,随着产品铺货到达终端,品牌宣传广告逐渐淡出。先别说广告创意和内容行不行,打了几个月的广告,消费者也未必能看到过几次。在消费者不知情的前提下,怎么能指望零售终端快速出货?不得已,再次陷入那个“打广告、招商、铺货三板斧”的市场操作怪圈中去。

 

渠道依赖,远离消费者需求

三四级市场人口比重大,地域广阔,需要庞大的分销物流系统来承载产品的配送和服务,这就要求有广泛的分销网络。相应地,所有的广告、活动、产品、店头策略及资源都要往三四线的经销商那里倾斜。

日化市场的各种竞争手段和模式层出不穷,“品牌战”、“渠道战”、“终端战”、“概念战”、“体验战”各种打法纷繁芜杂,眼花缭乱。这些打法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三段论的模式来演示。

第一步首先是“造势”,尤其是新品即将上市的前一个月,广告满天飞。

第二步是“招商”,有旅游的、有抓奖的,各种形式都有。以旅游方式招商为例,凡是付款到一定的额度,客户可以去到一个地方旅游。比拼激烈的时候,为了吸引经销商的注意力和参与,旅游地点由国内到国外,不断升级。

第三步,就是渠道“铺货”。厂家拿出一部分补贴或费用支持,协助经销商快速将货物供到零售网络。

这就是当前国内日化惯用的三板斧,天天月月年年,不断循环往复。

诚然,“三板斧”市场操作模式在短期内是有优势的。它本身没有错,但使用该模式的思想定势——这个模式的定位就在于面向经销商,导致其他方面就相对弱势,例如在推广中就很容易忽略消费者不断增长的品质和档次需求,或者在形成消费者记忆之前就撤掉广告,最终无法达成动销。长此以往,终有一日当一个新品再次出现推广不利的情况后,将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企业轰然倒塌,品牌坠入尘埃。

   

功效逊色,难有品牌基石

这是个根本问题:没有功效支持,广告创意其实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深刻不到哪去。

凡是伟大的品牌都是经受住历史的考验,都是具有历史的沉淀,而这种沉淀是很难复制的,因为这是岁月刻在品牌这个LOGO上的划痕,一道道入木三分,这也是消费者敢于购买和尝试的最大保障。

消费者不是阿斗,是蒙蔽不了的,尤其化妆品这东西和人的脸面勾连在一起,消费者都是异常地小心谨慎,没有一个消费者敢于用自己的脸去轻易尝试一个不知名的化妆品品牌。因为,这张脸有时候比生命都重要,“生死事小,脸面为大”是国内消费者心理真实的写照。

众所周知,日用化妆品一定是一种功效性产品,脱离了功效就不是化妆品的品类,所以化妆品的品牌是靠品质说话的。不论价格高还是低,消费者看了广告,听了介绍,尝试购买了化妆品,本身就对这个化妆品寄予厚望,希望这个品牌能如其广告所言,达到其宣称的“美白、祛痘、除螨”等等作用。倘若没有这个作用,那么消费者肯定不会再去购买,没有了顾客的回头率,企业靠什么来维持稳定的现金流?

几乎所有的女性都知道资生堂这个公司,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资生堂最早是以药房起家,并非生产化妆品,一直到1897,资生堂创制出Eudermine,这名字是由希腊语“美好(EU)”和“肌肤(DERMA)” 组合而成,配以洗练简洁的瓶身设计,艳如红酒的瓶身颜色,一个世纪以来一直为众多女性消费者所青睐。

这是一款具有历史突破性的化妆品,根本原因不是有些人理解的什么艳丽的红色包装,不是她典雅新潮的型,而是其产品自身的功效。这款产品具有医药性处方的化妆水,说的直白些,就是这款产品在当时可以和药一样由医生开具处方来使用。若没有这个药效,这款产品凭什么可以在11 5年后的今天依然深受消费者喜爱?

有的人说品牌是历史沉淀,历史沉淀的唯一要素就是产品的功效。只有功效才是击穿市场的唯一利器,这是一种穿透力的体现,相比较那些以概念炒作,以包装混世,从不想提高产品功效的企业,资生堂一款产品售价超过500元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功效是会说话的,会引起消费者口碑传播的,这种传播不仅仅是朋友们之间的传播,更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时间一长,这种产品功效性就凝聚成品牌的品质。而品质是支撑一个品牌傲立于世的“脊梁”,没有令人信服的功效和过硬的品质,即便这个品牌穿得再绚烂多彩,哪怕是金缕玉衣,在岁月的流逝中也终将变成一堆烂泥。

 中国日化品牌如何跳出“死循环”?

 

佰草集

(品牌兜底,从功效性切入,差异化定位,让产品品质说话,提升品牌亮点。)

佰草集这个产品核心诉求是绿色天然的本草概念,整个产品系列从外形包装和终端形象打造,都是和产品的概念诉求相一致的,对产品有很好的形象展示,消费者进入卖场一看就知道这个产品是什么。而且绿色本草这个概念又和国内消费者潜在的天然绿色植物相亲近,很容易俘获消费者的认同,引发消费动机,形成消费需求。

佰草集的成功源自和国外化妆品形成一个强烈的差异化对比,其产品聚焦在国内消费心智模式中对于中药的理解和信赖,对于本草的莫名亲近,这点是西方日化企业无论如何都很难理解并模仿的,使得竞争对手很难模仿,这就是典型的有效差异化。

 

薇诺娜

(通过专家推荐和专业背书,促进特选终端的核心动销,拉动知名度。)

薇诺娜是云南滇虹药业出品。该产品从功效上聚焦在防过敏、防红血丝等这种皮肤敏感型消费者,和雅漾的产品功效有些相似,但其市场操作手法却独具特色。

该企业的产品没有在药房销售,而是在医院合作销售,因为产品功效具有很强的处方类特性,所以必须在专业的皮肤科大夫指导下出具处方指导使用,市场反应良好,为消费者逐渐认知并认同,销量逐步提高。在这个销售最后一公里的“终端-消费者”环节中,增加了“皮肤科大夫”这个很容易为皮肤病患者所信赖的专家的推荐和使用指导,消费者很快就会打消心理疑虑,按照专家意见来使用这个产品。

同样的道理,现在化妆品行业中盛行的“美容院+理疗师”的院线销售方式,加盟专卖店“导购员+专柜”的销售方式,都是上述销售模型的具体应用,其本质核心就在于:通过美容专业人士的解释说明,打消了消费者心中的疑虑,完成销售行为。

 

薇姿

(所有资源聚焦,改走精而专,集中提升品牌专业化程度,挺进高端市场。)

薇姿这个产品功效聚焦在舒缓皮肤、具有一定抗过敏功效,这一点早已为业界熟知。薇姿为了让消费者更加相信并便于购买这个产品,将这个产品做成封闭性渠道——药店专售。只在药店专售,使得薇姿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种市场操作手法,除了在这个为竞争者所忽视的领域独辟蹊径外,还有就是这种封闭性的销售使得问题性皮肤消费者对于这种产品更加信赖。因此,在药妆这个领域,薇姿独占鳌头这个事实是与其产品的这种专业化操作模式分不开的。

小南

管理员

  • 主题

    1249

  • 帖子

    1653

  • 粉丝

    60

销售论坛|销售网简洁版|手机版|小黑屋|没业绩,就找销售网! ( 鲁ICP备2020047930号 )

Copyright © 2001-2024, xiaoshou.cn销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