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页 销售网 头条 社会万象 查看内容

总书记转发的古人“微博”

发表于 2015-3-18 13:49
272 0
摘要: 中共中央总书记**向来以善用典故著称。十八大以来,**在会议、出访、会见、考察等不同场合的讲话中,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频频引经据典。2012年11月15日,他在当选总书记之后的记者会上第一次向世界亮相时,就表 ...

中共中央总书记**向来以善用典故著称。


十八大以来,**在会议、出访、会见、考察等不同场合的讲话中,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频频引经据典。2012年11月15日,他在当选总书记之后的记者会上第一次向世界亮相时,就表示“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夙夜在公”出自《诗经·召南》。


官方喉舌《人民日报》组织人员用了一年时间,梳理了时间跨度长达27年的**所有著述——从**1990年代担任福州市委书记起,直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包括《摆脱贫困》、《之江新语》、《**谈治国理政》及其2007年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以来发表的重要讲话、文章,加以考订、解读,结集为《**用典》出版。


全书共26万字,遴选了**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能体现他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分为敬民、为政、立德、修身、笃行、劝学、任贤、天下、廉政、信念、创新、法治、辩证等13个篇章。针对每则典故,追根溯源,诠释背景义理,阐述现实意义。


在全书的编排中,“敬民”被放在首位。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这也是全书第一则典故,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第三》。《用典》这样注解:“不,同‘否’,意思是,人从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从百姓精神面貌可以知道国家治理状况。”


书中解释,这是有据可查的最早的“镜子论”,早在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就已将民情状况作为衡量统治好坏的标准。而中国**延续90年的“秘密”就是“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在**之前的作品中,就曾有多段重视民意的典故。


《之江新语》所引用《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都是告诫官员要维系与人民的鱼水之情,关心民瘼,才能巩固执政基础。


《**用典》遴选的一些民意典故**甚至不止一次引用,比如,曾经当过县委书记的**对一位“老前辈”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很偏爱。去年他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民主生活会时就讲到了这句话,后来在与中央党校县委书记培训班学员座谈时再次引用,借以告诫基层官员关心民众疾苦,勤政爱民,改善民生。


**重视县委书记,这可从“任贤篇”收录的唐代宰相张九龄名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中得到启示。此外,“立德篇”引用南宋词人吕本中“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廉政篇”引用明代高官年富的“公生明,廉生威”,都直观反映了**的选人用人观。


古典名句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往往三言两句鞭辟入里,而又意蕴隽永,以《论语》的语录体最为典型,而在现代,往往被称为“微博体”。


《**用典》全书引用最短的是“吾日三省吾身”,只有6个字,是孔子弟子曾子在《论语·学而》篇的话。最长的一则也只有56个字,是**2014年在河南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讲话时引用的清代廉吏张伯行《禁止馈送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绝大多数用典篇幅都在十来字,短小精炼。比如引用明代高官于谦《咏煤炭》诗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要求领导干部敬民爱民;以《庄子》中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奉劝博采知识精华;以清代史学家万斯同《周官辨非》中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明确为政必须维护好群众利益;以西汉桓宽《盐铁论》中的“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来阐述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总计135个典故中,引用次数最多的是自儒家经典的名言名句,其中,《论语》11次,《礼记》6次,《孟子》4次,《荀子》3次,《尚书》、《二程集》等儒学经典著作也有引用。


2013年,**出席了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在曲阜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时,他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


除了正文,其他部分同样采取短平快的思路。解读文字的主要撰写者、《人民日报》评论部专栏室主编张铁说:“一条微博是140个字,3条微博就是四五百字,为了深入浅出,又生动精到,每一则典故的解读篇幅控制在3条微博的字数内,力求提炼**用典的当代价值和意义精髓。”


**善用典,源自于其从青少年时代就养成的读书的习惯。1969年1月,16岁的**离开北京,远赴陕西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带了一箱子书。在梁家河村民的印象中,**非常好学,爱看书,白天劳累干一天活,晚上经常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他还常常召集省委常委班子一起读书学习。在《之江新语》中他就引用了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苑》里的句子“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向浙江干部强调读书的重要性。2009年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时任中央党校校长**专门作了《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讲话,引用了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几句话如今也收录进《**用典》“劝学篇”。


2014年12月31日晚,**向全球发表新年贺词。在电视画面中,**身后的书橱里,就放着一套《群书治要》。


实际上,《**用典》一书中引用的唐代之前的典故,大部分都可从《群书治要》中找到。如全书第一则“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就出自《群书治要·史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出自《群书治要·管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出自《群书治要·老子》


2012年12月,中央党校向全体在校学员赠阅《群书治要》,此时距离**在十八大当选总书记、卸任中央党校校长刚刚过去了十几天。这部唐太宗命名臣魏征等人辑录前人著述修撰的资政巨著,以“务乎政术”、“本乎治要”为原则,被认为是唐太宗治国安邦、匡政利民、开创“贞观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参考。


《群书治要》后来在中国失传。上世纪90年代,原中国驻日本大使符浩通过日本皇室成员获得一套日本天明时期出版的《群书治要》,交给陕西省学者考证、点评、勘误,重新出版,并得到了习仲勋及夫人齐心的大力支持。习仲勋2001年曾亲笔题词:“古镜今鉴”。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2013年,**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2014年10月13日,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集体学习。**阐述了自己的历史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


**的文章讲话,都注重从中国传统历史中汲取养分。譬如2014年6月份他出席两院院士大会,以《礼记》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来号召发扬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就依法治国文件做说明时则引用了张居正“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等来说明法律实施的重要性。这些都收入了《**用典》中。


实际上,不光是**,本届中央领导班子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带有群体性特征。《**用典》中收录了**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所引用的《周易》中的一段话“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Z#F工作报告中表示“安不忘危,治不忘乱”,互动微妙。


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多次引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官德官箴告诫干部心存敬畏、恪守戒律,譬如“民惟邦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等等。2015新年第一天中纪委网站头条写道:“2015,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永远在路上,需要胆识和智慧,把现实放到历史中认识、融入传统文化中考量。”


韩国总统朴槿惠2013年6月访华期间到**母校清华大学演讲,多次引用中国古代典籍《管子》、《中庸》、《周易》中的名言,还透露诸葛亮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让自己受益终身。这句话同样也见于《**用典》。


与大陆文化同根同源的台湾,政界要人引经据典更是司空见惯。台湾领导人马英九2010年9月孔诞日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上香后表示,“他(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从事政治工作的人,一定要走正道,只要你走正道,你的部属不敢走歪道、走邪道。”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论语·颜渊》和《论语·子路》。《**用典》中收录其在《之江新语·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等文中引用的句子,也同时选取这两处并重新组合:“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谓惊人的巧合。


更引人注意的是,马英九也曾于2011年5月将《群书治要》一书赠送给台湾国民党的民意代表。


在《**用典》中,就单人而言,引用最多的是宋代苏轼的名言,多达7则。**曾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晁错论》中的一句话“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这句话表达的思想就是若面对潜藏的矛盾问题而不去解决,在“不痛不痒之政治”中醉生梦死、粉饰太平,那么祸乱就会无可挽回。


这或许是**十八大以来铁腕反腐、重典治乱、大刀阔斧改革的思想来源之一。

燕归来

门户编辑

  • 主题

    705

  • 帖子

    747

  • 粉丝

    19

销售论坛|销售网简洁版|手机版|小黑屋|没业绩,就找销售网! ( 鲁ICP备2020047930号 )

Copyright © 2001-2024, xiaoshou.cn销售网